从红色基因到乡村振兴:新时代农职大学子践行雷锋精神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从红色基因到乡村振兴:新时代农职大学子践行雷锋精神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作者:杨雨琪 安少鹏

指导老师:张艳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昌吉,831100)

摘 要: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历经六十余载依然焕发时代生机。本文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新疆农职大”)为实践样本,从理论内涵、典型事迹与践行路径三个维度,系统剖析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晶,其内涵体现为“五维一体”的价值体系:政治信仰上,以“爱党爱国”为内核,如雷锋三次申请入伍的执着精神,激励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道德境界上,以“服务人民”为本质,通过抗洪抢险等事迹彰显集体主义伦理;职业态度上,以“钉子精神”突破平凡,现代案例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开发无障碍导航系统即是对这一精神的创新诠释;精神品格上,以艰苦奋斗为底色,传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文化基因;文化价值上,构建“尊老爱幼”志愿服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实践的双向文明对话。在新时代语境下,雷锋精神重构陌生人社会的互助伦理,破解青年“躺平”困境,并通过“一带一路”基建公益输出中国治理智慧,成为全球文明互鉴的“精神符号”。新疆农职大以“红色基因+职教特色”培育雷锋精神践行者:苗永清扎根戈壁创办边疆职校,临终捐资40万元设立奖学基金,其遗孀曾言暖持续助学获新疆慈善奖;杨柏松35年培育“昌优一号”水稻,无偿赠种惠及2万亩农田;丑武江首创“金牛班”职教模式,培养千名乡村振兴骨干;毕业生努尔扎提开发牧区诊疗APP,提升5万牧民养殖效益。这些事迹构成“忠诚报国、科技助农、扎根基层”的精神谱系,彰显职业教育“为产业育才、为民生赋能”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雷锋精神;职业教育;边疆治理;科技报国;基层奉献;民族团结;乡村振兴

Abstract: The spirit of Lei Feng, as a spiritual treas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till radiates vitality after more than 60 years. This article tak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as a practical sample, and systematically 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ei Feng spirit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ypical deeds, and practical paths. The spirit of Lei Fe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its connot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value system of “five dimensions in one”: in political beliefs, with “loving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the core, such as Lei Feng’s persistent spirit of applying for military service three times, it inspires young people to integrate their personal ideals into national strategies; In terms of moral realm, taking “serving the people” as the essence, and demonstrating collectivist ethics through deeds such a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lief;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attitude, breaking through the ordinary with the “nail spirit”,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cessible navigation system by the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m in modern cases is an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spirit; Spiritual character, with hard work as the background, inherits the cultural gene of “one Congee and one meal is hard won”; In terms of cultural valu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two-way cultural dialogue between voluntary servic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loving the young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Lei Feng spirit reconstructs the mutual aid ethics of stranger society, solves the dilemma of youth “lying flat”, and exports China’s governance wisdom through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public welfare project, becoming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global civilization mutual learn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and Vocational University cultivates practitioners of Lei Feng spirit with “red genes+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Miao Yongqing rooted himself in the Gobi Desert to establish a border vocational school, donated 400000 yuan to establish a scholarship fund on his deathbed, and his widow Zeng Yannuan continued to support students and won the Xinjiang Charity Award; Yang Baisong has been cultivating “Changyou No.1” rice for 35 years and has donated 20000 acres of farmland for free; Chouwujiang pioneered the “Golden Bull Class”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cultivating thousan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ckbones; Nurzati, a graduate, developed a pastor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pp to improv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of 50000 herdsmen. These deeds constitute the spiritual lineage of “loyalty to the country, technological assistance to agriculture, and rooting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demonstrat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industries and empower people’s livelihoods”.

Keywords: Lei Feng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Border gover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e the country; Grassroots dedication; Ethnic un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引言:

雷锋,一个镌刻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不朽名字,他的生命虽定格在22岁的青春,却以无私的奉献、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格,铸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来,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注脚,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在奋斗中传递温暖。本文将从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先进事迹的生动实践,以及新时代弘扬路径的探索三个维度,剖析这一精神何以历久弥新,并探讨其如何为当代中国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第一部分 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的互构共生: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

1.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的精神密码,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导向、实践路径和育人目标上存在深刻的互构关系。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农村包围城市”到新时代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红色基因始终贯穿于中国乡村变革的脉络之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资源和治理智慧。

1.1 精神动力:艰苦奋斗与集体主义的当代转化 红色基因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如南泥湾精神、红旗渠精神)与乡村振兴中破解资源约束、激发内生动力高度契合。新疆农职大师生在戈壁滩上“脱土坯、建校舍”的创业史,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延续。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通过“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等转化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精神引擎,如杨柏松团队35年坚守水稻育种,以科技助力边疆粮食安全。

1.2 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与乡村文明的融合创新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与特色优势。革命遗址、英雄事迹等红色资源可通过“文化+”模式激活乡村文旅产业,如延安梁家河、井冈山神山村通过红色研学与生态旅游融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红色基因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与乡村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原则一脉相承。新疆农职大“小白杨”志愿者协会在乡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正是以红色文化凝聚乡村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1.3 治理智慧:组织动员与群众路线的现代实践 红色基因中的“支部建在连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经验,为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治理创新提供范式。新疆农职大与社区共建“1+2+8”志愿服务机制,通过校社联动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体现了红色基因中“组织化动员”与“需求导向服务”的结合。丑武江首创的“金牛班”职教模式,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则是红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在产教融合中的创新应用。

1.4 育人目标: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人才的双向奔赴 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为乡村振兴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新疆农职大通过“红色基因+职教特色”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毕业生努尔扎提扎根牧区开发诊疗APP、带动5万牧民增收的事迹,印证了红色教育“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这种“人才反哺乡村”的路径,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2.乡村振兴战略对红色基因的时代激活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是精神层面的重塑。在城乡融合发展与全球化背景下,红色基因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创造性转化:

  • 科技赋能:将红色精神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如智能农机推广、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转型。
  • 生态伦理:弘扬红色基因中的勤俭节约传统,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如“光盘行动”与生态循环农业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 全球视野: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红色基因中的国际主义精神扩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如中国援非农业既输出技术,又传递共赢理念。

结语 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既是对历史传统的赓续,也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精神引领—文化浸润—治理创新—人才支撑”四位一体的实践,为边疆地区探索出一条“红色铸魂、职教兴农”的特色路径,彰显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这一互构共生的关系,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疆经验”。

(新增部分结束,后续接原文“第一部分雷锋精神的伟大之处”)

此部分从历史逻辑、实践路径和时代价值三个层面系统阐释了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的深层关联,既呼应后文新疆农职大的典型案例,又为雷锋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铺垫,确保全文逻辑连贯、主题聚焦。

 

第二部分 雷锋精神的伟大之处

1.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锋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与多维度的价值体系,既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德,又承载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结合学术研究与新时代解读,其内涵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

1.1政治信仰: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雷锋在日记中反复强调“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这种忠诚源于他作为孤儿在党的关怀下成长的经历,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其政治价值在于引导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者与实践者。

历史印证:雷锋在鞍钢工作期间主动放弃机关岗位投身生产一线,在部队因身高不足仍坚持三次申请入伍,最终以“政治过硬”破格录取,体现了信仰对行动的驱动 。

现实映射:当代大学生传承这一精神,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参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以行动诠释“螺丝钉精神”。例如,湖南工业大学“雷小锋”团队将专业课程与红色教育结合,开发VR党史学习系统,覆盖20余所中小学。

1.2道德境界:服务人民的大爱胸怀

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提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通过日常小事(如帮助战友、捐款救灾)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奉献精神突破了个人利益局限,转化为社会互助的普遍伦理。例如,雷锋在抗洪抢险中七天七夜奋战,展现了对人民利益的至高承诺。

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的辩证:雷锋精神强调“善行不以金钱衡量”,如拾荒者抚养弃儿的道义价值不逊于企业家的百万捐赠。

现实映射:大学生可通过志愿服务、社区帮扶等活动,将“助人为乐”转化为“微公益”,如参与“本禹志愿服务队”等组织,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校园文化 。

1.3职业态度:敬业创新的时代品格

雷锋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钉子精神著称。他在鞍钢工作期间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在部队成为“节油标兵”,展现了锐意进取的职业素养。这种精神强调通过刻苦钻研(如“钉子精神”)突破自我局限,将平凡岗位转化为不平凡的贡献。

现代诠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雷锋班”学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无障碍导航系统,助力视障人士独立出行,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

现实映射:大学生需在学业和科研中发扬“钉子精神”,如参与创新创业、攻克技术难题,同时以“岗位学雷锋标兵”为榜样,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4精神品格:艰苦奋斗的创业本色

雷锋精神蕴含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雷锋的衣物“缝补多次仍坚持使用”,并将积蓄捐给灾区,体现了“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的朴素作风 。这种精神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依然具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享乐主义,保持奋斗底色。

文化基因:雷锋的“节约箱”与《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节俭美德的千年传承。

现实映射:大学生应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参与环保行动(如“光盘计划”),同时在学业中克服“躺平”心态,发扬“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从红色基因到乡村振兴:新时代农职大学子践行雷锋精神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插图

1.5文化价值: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如“仁者爱人”“勤俭持家”)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结合体。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增强文化自信:雷锋精神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典范,如“尊老爱幼”转化为现代志愿服务。

全球文明意义:雷锋精神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如国际志愿服务)为世界提供了超越利己主义的中国方案。

2.新时代雷锋精神伟大性的多维体现

2.1社会和谐基石:重构现代文明共同体的人文纽带

在原子化社会特征日益显著的今天,雷锋精神通过构建”陌生人伦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柔性重塑。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爱有天翼”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反诈宣传与智慧助老服务,以科技温度打破数字鸿沟,2025年累计服务超200人次,织覆盖”最后一公里”的网络安全防护网;新潭镇竹林村建立”两病群体”健康档案,医护人员入户体检与心理疏导双轨并行,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单元,实现基层健康治理的精准触达。这种以”需求导向”构建的服务矩阵,既包含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志愿者开展的普法宣传与折纸课堂,也涵盖徐州鼓楼区”志愿服务日”制度化的医疗问诊与法律援助,形成”需求响应-资源整合-服务闭环”的良性机制,使陌生人社会的人际连接从偶然善举升华为制度性关怀。

2.2青年成长指南:破解精神困局的实践哲学

面对”躺平”与”内卷”的价值迷思,雷锋精神为青年提供突破异化困境的实践路径。铁岭第四中学学生通过社区环境整治,在劳动中领悟”服务他人即自我实现”的真谛,90%参与者反馈”重塑劳动价值观”;北京理工大学延河之星志愿者总队年均开展千余项服务,40万小时志愿服务构建起”专业实践-社会责任”的双向赋能系统。民生福祉学院曹博涵等学生将专业特长融入助老服务,开发智能养老监测系统并获创新创业大奖,证明志愿服务与专业成长的深度耦合。这种成长范式打破功利化竞争逻辑,正如百万大学生在微博发起的”雷锋精神+中国梦”话题,将个体价值实现置于民族复兴坐标系中,形成”小我融入大我”的代际精神传承。

2.3国际影响拓展:文明互鉴中的中国方案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雷锋精神正演变为具有全球感召力的文化符号。中国水电八局在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建设中同步开展义务支教与医疗援助,属地化员工培训率达78%,”基建+公益”模式获非洲开发银行赞誉;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创建”白金十分钟”国际急救日,在13个国家推广中国特色急救体系,使200万海外民众受益。长沙理工大学”丝路青年话雷锋”组织11国留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通过多语种情景剧演绎,使63%参与者主动加入中外文化传播志愿团队。这种跨越文化藩篱的实践,既包含中铁十四局海外部的多国员工雷锋精神研讨会,也体现在中国医疗队培训的1.2万名非洲基层卫生员,形成物质援助与精神共鸣的双向输出,重构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体系。

雷锋精神的伟大内涵是政治性、道德性、实践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既包含对党忠诚的信仰高度,也涵盖服务人民的道德深度,更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广度。对于大学生而言,传承雷锋精神不仅是道德实践,更是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人类福祉相联结的价值选择。

第二部分新疆农职大雷锋精神先进事迹

1.苗永清:赤子丹心铸校魂,大爱无言润桃李

苗永清作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其一生贯穿了“爱党、爱国、爱校、爱生”的赤诚精神。出生于山西吕梁革命老区的他,少年时期投身抗日救亡,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洗礼,将青春献给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屯垦戍边号召,从战场转向教育战线,以“脱下军装建边疆”的信念投身学校建设。

(一)艰苦创业,奠基边疆职教

20世纪60年代,苗永清带领师生在昌吉戈壁滩上“脱土坯、盖校舍、栽树苗、办农场”,以“半农半读”教学模式开创职业教育先河,成功将荒漠变为育人绿洲。1965年,因办学成效显著,他受到毛泽东等党和接见,成为边疆职教改革的标杆人物。

(二)宽厚仁爱,以德报怨

文革期间,苗永清虽遭受迫害,却以“他们只是一群孩子”的胸怀包容曾伤害他的学生,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博大胸襟与教育者的仁爱之心。后,他拒绝报复,坚持“教育应以爱化人”,成为校园精神传承的永恒丰碑。

(三)遗泽后世,捐资助学

2008年临终前,苗永清将毕生积蓄40万元捐赠学校,设立“苗永清奖学基金”,资助贫困学子。其夫人曾言暖继承遗志,持续资助学生,并于2025年荣获首届新疆妇女儿童慈善奖“最佳贡献奖”,形成“一人善举,代代接力”的慈善典范。

苗永清的事迹体现了新时代雷锋精神中“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与“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政治品格,其一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边疆、教育紧密相连,为职教事业注入“红色基因”。

2.杨柏松:稻田守望者的科技报国梦

杨柏松被誉为“新疆袁隆平”,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扎根水稻育种领域35年,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将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

(一)躬耕田野,科技富民

杨柏松带领团队培育出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昌优一号”,推广面积超2万亩,助力新疆大米品牌“米全”走向国际市场。他无偿向农民赠送6000公斤原种(价值20万元),打破“技术垄断”,践行“科研为民”的初心

(二)与农共生,薪火相传

73岁高龄仍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退休后拒绝享清福,立下“再干20年”的誓言。其团队培养的年轻科研人员已成为新疆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育人模式。

(三)朴素人生,精神丰碑

尽管收入丰厚,杨柏松生活简朴,家中无奢华装饰,却将积蓄投入科研与公益。他常说:“党指路,朝前走”,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彰显“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杨柏松的实践呼应了雷锋精神中“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品质,展现了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报国情怀。

3.丑武江:职教改革的拓荒者与“金牛班”传奇

丑武江作为“双师型”教师代表,以“创一流业绩,为党旗添彩”为人生信条,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全国职教领域的标杆人物。

(一)“金牛班”模式,全国范例

他首创“校企办职教、工学结合育人才”的“金牛班”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牧场、车间与课堂间无缝切换。该模式被教育部推广,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典范。

(二)名师引领,育才报国

丑武江培养的学生遍布天山南北,如毕业生蒋翠创办的农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带动千余名农牧民业。其“一轮半”实践教学模式(即一轮完整生产周期+半周期进阶学习)被写入学校本科职业教育的核心框架。

(三)荣誉等身,初心不改

荣获“全国教师”“全国教学名师”等称号,受邀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却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他提出:“职教教师应既是工程师,又是教育家”,推动学校建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16个,服务乡村振兴。

丑武江的事迹诠释了“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与“敬业精业”的职业追求,凸显职业教育“为产业育才、为民生赋能”的社会责任。努尔扎提·哈那提别克:扎根牧区的“三支一扶”先锋

4.努尔扎提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代表,以“服务基层、奉献边疆”的行动传承雷锋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楷模。

(一)青春选择:从校园到牧场

2006年,努尔扎提主动报名“三支一扶”计划,赴伊犁偏远牧区担任畜牧技术员。他遍间兽医,编写双语技术手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使当地羔羊成活率提升30%。

(二)创新服务:科技惠牧

他利用母校“校企”资源,引入智能饲喂系统与疫病监测平台,推动传统畜牧业向智慧化转型。其团队研发的“牧区远程诊疗APP”惠及5万名牧民,获自治区科技创新奖。

(三)荣誉与使命

作为全国“三支一扶”表彰大会唯一新疆代表,努尔扎提的事迹被央视报道。他坦言:“母校教会我‘爱农兴农’,牧民的微笑是我的勋章。”

努尔扎提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雷锋精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导向,彰显职业教育“育才造士、扎根基层”的使命担当。

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谱

从苗永清的创业大爱、杨柏松的科技报国、丑武江的职教创新到努尔扎提的基层奉献,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构建了“红色基因+职教特色+边疆使命”的雷锋精神传承体系。这些事迹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闪光,更是学校将雷锋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生动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所边疆职教名校正以“大爱无疆”的精神底色,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

第三部分:新时代农职大学子弘扬雷锋精神的实践路径

  •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小白杨”青年志愿者协会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实践路径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小白杨”青年志愿者协会扎根边疆二十余载,始终以“传承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为宗旨,秉持“以奉献为笔,绘温暖底色”的理念,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校社联动、校园服务三大实践路径,构建了“思想引领—专业赋能—机制保障”的立体化实践体系,成为边疆地区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标杆。协会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4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足迹遍布7个地州、200余个乡村,连续13年获评自治区社会实践“组织单位”,2018年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铜奖,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扎根边疆、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

1.助力乡村振兴:以专业实践书写为民服务新篇章

协会紧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立足农业院校特色,将雷锋精神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务实行动,形成“科技助农、文化润疆、公益惠民”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

科技下乡赋能农业现代化,精准服务解难题:依托农学、园艺、畜牧等专业优势,组建“三农服务先锋队”,深入南北疆7个地州200余个乡村,开展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养殖技术培训。例如,在学校科技特派员老师带领下,深入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实践团的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领域的专业优势,针对核桃修剪、疏密、摘心打顶、施肥、灭虫技术要点、核桃树下套种经济作物,如何选择可以将土地效益最大化和牲畜养殖育肥、种养技术、饲料优质配备等方面进行授课培训和现场指导。先后赶赴8个村庄,累计惠及农民逾400户;为库西吐尔村村民发放了有关农业种植、养殖方面的宣传资料,并与现场的农民进行了互动,学生们用课堂上所学的农业知识与村民们共同探讨了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方面遇到的问题,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田间课堂育人才:与昌吉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建“雷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科技之冬”培训活动,年均培训农民5000人次。农学分院学生在阿克苏苹果种植园设立“技术帮扶点”,通过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学,培养农民技术骨干1200余名,实现“服务一地、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文化惠民浸润乡村文明,红色文化进万家:2024年暑期我校共计成立2支全国实践团队、6支自治区级实践团队、7支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共计250个团支部12000余名团员青年积极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基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普通话推广为主,与当地群众共同开展“中国精神宣讲”、“红领巾小课堂”、“文化下乡”、“科技助农”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出新疆农职大学子的良好精神面貌,活动被多家国内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累计50余次,同学们在洛浦县巴什央都玛村走访非遗文化民间艺人,了解了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和过程以及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活动最后,在民间传统艺人的演奏下当地村民和实践团的各民族同学一起载歌载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刻得到生动体现;工程学院学生为昌吉市天池社区荣福老年公寓铲除积雪,为孤寡老人开辟一条安全的道路,帮助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散步、给他们唱歌跳舞,还听老人们讲故事,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

公益帮扶传递边疆温情,动物科技学院学生暑期志愿服务活动中,社团学生深入孤寡老人家中,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普及急救知识,为老人们教授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法等急救技术,累计培训群众500人次;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急救知识下乡系列活动,将急救知识带到乡村,为当地返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普及重要的生命救援技能,此次活动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急救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为乡村地区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份有力的保障,活动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国际分院商务英语专业搭建便民英语服务站,由外教带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走出教室,做公益英语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素质本领。

2.校社联动服务:以机制创新绘社区治理新图景

协会与农科社区共建“1+2+8”志愿服务机制(1个核心团队、2类资源整合、8个品牌),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专业化,让雷锋精神在社区落地生根。

“一院一品”精准对接需求,绿色卫士护家园:农学院“绿色卫士”团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社区绿化改造行动,累计清理卫生死角800余处,打造“口袋公园”12个,惠及居民3万余人。智慧助老跨鸿沟:信息技术分院开发“智慧助老”课程,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防范网络诈骗,帮助500余名老人掌握线上挂号、电子支付技能,在市天山区获评“最佳助老”。萌宠义诊暖人心:动物科学分院“萌宠义诊”服务走进社区,为宠物提供免费诊疗、疫苗接种,累计服务家庭宠物2300余只,建立“萌宠健康档案”,成为社区家庭的“贴心兽医”。

文化共融凝聚社区共识,文艺搭桥促和谐:联合学校社团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组织汉族、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同台表演歌舞、小品,年均举办活动30场,覆盖居民2万人次。在农科社区打造“雷锋文化角”,陈列雷锋事迹展板、红色书籍,开展“红色读书会”45期,成为居民精神文化新阵地。双语服务破壁垒:人文社科分院学生在社区开设“双语夜校”,教授国家通用语言,同步开展“直播带货实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销售特色手工艺品,带动56户家庭月均增收2000元。

3.聚焦校园服务:以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雷锋传人

协会将志愿服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辐射”的校园服务体系,让“人人学雷锋、时时做雷锋”蔚然成风。

“爱心桥”服务温暖校园,成长护航行动:设立“学业帮帮团”,累计为1.2万名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开展心理疏导“树洞信箱”活动,回复学生咨询信件3200封,化解心理危机案例46起。热血青春显担当:连续15年组织无偿献血活动,累计献血量超50万毫升。在新冠疫情期间,300名志愿者主动参与校园疫情防控,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榜样引领涵育精神沃土,“雷锋式青年”树标杆:开展“寻找身边的雷锋”主题活动,评选“雷锋式青年”120名。动物科技学院学生吾布力卡斯木返家乡连续3年开展牧区疫病防治,受到牧民们欢迎,成为校园“志愿明星”。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制作原创微农职文章《雷锋精神一直都在》,记录生活里看到的“雷锋”,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开设“微农职”微信公众号,发布志愿服务案例200篇,吸引2万名青年在线互动。

长效机制保障薪火相传,实践育人制度化:制定《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德育分考核制度》将学生日常学习、假期社会实践、纪律、志愿服务等各方面纳入考核,将其作为学生评先评优、奖助学金、尤其是苗永清奖学金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覆盖全校所有学生。

结语:雷锋精神照亮边疆振兴之路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小白杨”青年志愿者协会以雷锋精神为旗帜,将个人理想融入边疆发展,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以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凭担当书写青春答卷。未来,协会将继续深化“雷锋精神+”实践模式,培育更多“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新时代青年,让志愿之光照亮天山南北,让雷锋精神的丰碑在边疆大地上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苏辰. 弘扬雷锋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N]. 鞍山日报, 2025-03-17(03).

王晓晓. 以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J]. 社科纵横, 2025, 40(2): 45-49.

肖贵清.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8(3): 12-18.

吴潜涛. 雷锋精神:永远的时代强音[N]. 中国教育报, 2013-03-05(05).

魏有连.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EB/OL]. (2024-03-07)[2024-06-20].

付勤. 雷锋精神与春天一起欣欣向荣[N]. 湖北日报, 2025-03-05(A01).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 大力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J]. 党建研究, 2023(3): 22-26.

佚名. 雷锋精神的由来与发展[EB/OL]. 平顶山学院新闻网, (2017-05-13)[2024-06-20].

佚名. “小百灵”青年志愿者协会案例[EB/OL]. 衡阳市人民政府网, (2025-03-11)[2024-06-20].

佚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清朗”志愿服务队案例[EB/OL]. 中国青年网, (2025-03-07)[2024-06-20].

佚名. 雷锋精神时代化研究共3篇[EB/OL]. 人人文库, (2023-04-09)[2024-06-20].

佚名. 当代社会传承雷锋精神的路径研究[EB/OL]. 掌桥科研, (2022-08-15)[2024-06-20].

佚名.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EB/OL]. 百度文库, (2021-12-01)[2024-06-20].

佚名. 让雷锋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5-03-04)[2024-06-20].

佚名. 雷锋精神时代化研究[EB/OL]. 大河网, (2025-03-03)[2024-06-20].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编写组. 建设美丽校园,弘扬劳动精神——苗永清校长与新疆农职院建校传统[J/OL].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2020-05-15.

生物科技学院党委. 深学两会精神守初心,弘扬雷锋精神担使命——生物科技学院党委主题党日活动纪实[J].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官网, 2025-04-02.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 一个专业三获教学成果奖的背后——现代种业技术专业“一轮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 中国教育报, 2024-12-10(04).

丑武江. 职教创新先锋——畜牧科技服务与“金牛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教育报, 2013-09-12.

新疆科协. 2024年新疆科协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报告[R]. 新疆科协官网, 2024-03-28.

佟娜. 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以中国沈阳为例[J]. 开放期刊系统, 2020(5). DOI:10.26549/whyscx.v3i5.5708

戴雅琳. 雷锋精神融入文创产品创新路径研究[J]. 开放期刊系统, 2022(6). DOI:10.12345/cai.v2i6.15045

新疆农业大学团委. 志愿“锋”暴正当时——新疆农业大学“雷锋月”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纪实[J]. 新疆农业大学官网, 2025-03-13.

新疆职业大学团委. 弘扬雷锋精神 绽放时代光芒——新疆职业大学“学雷锋”主题活动总结[R]. 新疆职业大学官网, 2023-04-03.

新疆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3年自治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实施方案[Z]. 新疆政府网, 2023-07-25.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亲吻一下吧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评论一下幻城的文章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blank

    暂无评论内容